面对一批企业的迁移和对产业空心化的担忧,政府似乎更急于帮助当地企业完成“机器换人”的转型升级。以东莞为例,2014年8月,东莞市发布了《“机器换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从2014年起,市政府每年出资2亿元,连续3年共6亿元支持企业实施“机器换人”,最高补贴比例可达设备总额的15%。
东莞的这一补贴,要求项目设备和技术投入100万元以上。在尹荣造看来,一些被捧上天的样板工程实际利用率不足,或者主要补贴了外资品牌。
据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发布的数据,2014年中国市场的工业机器人5.6万销量中,中国本土供应商的销量仅为1.6万台,占比不到30%。2015年5月初,被多家媒体报道的长盈精密东莞松山湖“无人工厂”,采用的设备主要来自日本发那科公司。尹荣造曾在东莞市政府召集的机器人企业代表座谈会上提出,能否在机器人企业实行增值税征17退14,以市场化的方式对机器人实现产业化的企业予以补贴。他觉得最公平的方式就是,“大家有本事就把它卖出去、产业化,这才是公平竞争。”
这个提议最后以国税和财政收支两条线、地方无法协调,而被婉拒。
“我们没有奶吃,只能靠市场挤奶,在市场奔跑,向市场要钱。”尹荣造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让企业制造出企业能消费得起的产品,“机器换人”自然而然就会换过去了。制造企业被市场倒逼,即使没有补贴也一样会机器换人,补贴有助于市场推动,但只是暂时的,最终真正推动还是要市场化。
尹荣造算了一笔账,假如一个机械手可以省下1.5个人工,一个月人工3000元,半年就是2.7万元,基本上一年就可以回收成本。
补贴政策出台三个月后,2014年11月,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正式揭牌,东莞市政府计划总投资约27亿元,培育运动控制与高端装备企业群、工业与服务机器人企业群和高端消费产品企业群。
在2015年4月中旬举行的“2015年国家机器人发展论坛”上,新松总裁、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会长曲道奎介绍,中国目前有约40个机器人产业园区,约60家有机器人概念的上市公司,500余家机器人相关企业。2015年预计会增加到800家。
不仅东莞,上海、浙江、安徽、重庆、柳州、洛阳、广州、长沙、哈尓滨、天津等地方陆续都出台了机器人相关政策,包括中兴通讯、长盈精密等上市公司都试图跨界涉足机器人行业。
“太火爆的行业,是比较令人担忧的。”东莞市机器人协会会长蒋仕龙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机器人行业发展太快,但是基础研发、人才培养等工作反而可能得不到足够关注。很多大公司采取兼并收购的方式进军机器人产业。
一位从事机器人相关研究二十年的专家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很多上市企业收购机器人相关企业,其实它并没有真正准备好做机器人,只是为了拉高股票,“我们很害怕,这会把机器人行业做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