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佳士科技  irobot  工业机器人  机器人  ABB  机器人产业联盟  发那科  库卡  码垛机器人  机械手 

"互联网+"博览会技术盛宴:在这里看见未来工业场景

   日期:2015-09-14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zrp     评论:0    
标签:

“互联网+”博览会最后一天,众多市民汹涌而至,一睹机器人的风采。

  海克斯康改变了富士康。
 
  4年前,富士康曾对外宣布要添置100台机器人代替部分工人,但该“机器换人”计划最后无疾而终。业内人士分析,富士康的主要业务为手机生产,机械臂灵活性不够,同时手机检测仍需人眼进行精密识别。
 
  4年后,手机检测技术已从肉眼交给了机器人,为富士康带来改变的企业便是海克斯康测量技术(青岛)有限公司。中国(广东)国际“互联网+”博览会的召唤,使得这家公司出现在了展会上。
 
  在此次博览会的机器人展区内,海克斯康展示的5只机械臂同时抓取手机面板,并进行扫描。“在手机领域应用方面,它们用激光电子眼扫描每一台手机面板零件,抓取图像与标准图像进行对比。如果出现差异,系统会自行提示。”海克斯康销售经理侯敬杨说,测量机器人还可以对手机的厚薄度进行检测,而以往这些程序都需要人工进行识别。
 
  技术进步无止境,此次“互联网+”博览会,9大展区、参会的456家企业带来了不同的新技术,而更昭示着更新的智能场景。
 
  互联网+3D打印  “云制造”开启个性定制新时代
 
  “创新设计+互联网+3D打印”意味着什么?答案是:云制造、网络智能制造、分布式制造、个性化制造。
 
  一束激光在钛材料上依序“画”出了四个一模一样的桃心,而后工作人员将另一材料覆盖于钛上,4个桃心即成形。在雷尼绍(上海)贸易有限公司的展位上,一台3D打印机的显示屏上正做着3D打印的演示。其工作人员介绍,这种熔融技术能够使用钛等高级材料,“它最大的作用是用在整形外科的植入体内,也可以使用在航空航天领域,制造更轻型的零部件。”
 
  除了延伸材料的使用范围,3D打印更解放了设计师的想像力。“制造曲面或者复杂晶格结构的产品都可以。”上述工作人员表示。在工业应用领域内,3D打印正引领着技术的变革。南方增材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开发金属3D打印技术,“打印”出的大型金属构件将应用于核电领域。
 
  在此前,这样的技术应用是无法想像的。南方增材董事总经理朱志宇说,在核电领域,传统的锻造工艺要求高,流程复杂,生产周期长,而锻造的模具一旦出现偏差即宣告报废。但3D打印相比起来耗时短,精密度高,而更具颠覆性的是,在“打印”过程中,哪里有失误,可以像“橡皮擦”一样消除痕迹,重新来过——实现无限可修复。
 
  朱志宇的想法与佛山先临三维3D打印公司的工作人员想法一致,在“互联网+”博览会举办前,该公司与美的集团的模具工厂合作,生产了一款看似螺旋形、内却是心形的冷却管道。
 
  在以前,这样外形独特的空调手板是生产车间里的“痛点”,开发人员望而却步。而在先临的帮助下,开发工程师有了更多的IDEA,而这带来的则是空调工业品冷却效率的提升、质量的提升。
 
  先临三维工作人员介绍说,一台上世纪80年代的复古摩托车,假如需要5000个零部件来拼接完成,在过去它的制造需要建起一个车间、拉起一条生产线来生产。
 
  但有了3D打印与云制造,3D打印公司可以按零部件类别,分派给云平台上的零部件生产用户终端,让分布在不同地方的零部件厂商制造出相应的零部件来,在不超一周时间内拼接出这台复古摩托车。
 
  传统工业特点是批量制造,而3D打印的未来则能够实现个性化定制。对于佛山制造而言,在政府和企业发力“互联网+”的趋势下,在未来的3—5年,复古的摩托车不再沉睡在历史的河流中,而是在“互联网+”时代里被唤醒。
 
  互联网+制造  大数据推动“数字工厂”涌现
 
  在“互联网+”时代里,除了应用3D打印,依托于信息技术和大数据采集分析,佛山本地大企业已在探索智能化的数字工厂。如美的集团在南沙在构建“无人工厂”,而格兰仕则在打造“黑灯车间”。
 
  大企业的探索,也激发更多佛山本地的中小企业向“数字工厂”发起挑战。
 
  “只要在设备上加上模块,设备就可以与手机终端互联互通。”机器人展区,站在一排自动化设备组成的机器人战队前,佛山市利事丰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汉刚拿起了自己的手机,登录手机微信,点开系统后台管理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车间每台设备的运行情况都可一目了然,甚至能实时看到哪位员工正进行操作,如果想关闭机器,也只需一个按钮。
 
  过去,这样的智能生产场景只存在于想像中,如今,在进行个性化机器定制的同时,佛山市利事丰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开始转型为工厂进行自化整合和系统集成。刘汉刚说:“在设备上加上‘千里眼’数据采集器,就可以检测到设备的产量和生产状况,而后将数据接入ERP系统,继而就可对工厂生产状况做大数据分析,这不仅可以提升产业的效率,通过用电量与工时的监控,还可以降低材料、能源的损耗。”
 
  机器人展区内,另一家企业、以自家工厂做为“数字工厂”试验的佛山南海新兴利合成纤维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志江已经在进行大数据分析,“通过数据的分析,我们至少三个月可进行一次工艺优化,每次能提高20%—30%的效率。”
 
  未来,数字工厂带来的将是佛山工业城市的变革。前沿技术展区佛山馆内,一块写着“佛山市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的屏幕显得引入注目,而它已在悄然昭示着绿色佛山的未来。
 
  9月12日12时,该平台显示佛山市内温度28℃,实时负荷8395MW,相比昨日最高负荷8857MW,佛山当天的负荷处于富余状态。承接该平台建设的广东卓维网络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这是一个面向未来、打造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的服务平台。目前该项目由佛山经信局牵头,已号召佛山多家企业、单位加入管理平台。
 
  “长期来看,这是多方共赢的举措,企业可以通过移动客户端观察用电情况,获得定制化的节能方案,以减少能源浪费,实现企业用电精细化管理。对于政府来说,通过平台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行业用电负荷,建立竞价激励机制,鼓励错峰用电。”该负责人认为,在未来,佛山地区宏观的能源调控,企业优质的节能措施将逐步优化地区能源资源配置。
 
  智能化机器人  可根据环境自动调整运行
 
  数字化工厂的升级版是装备智能化,实现“人机对话”。“帮我把左边的零部件放进右边的篮子里。”不管你是一口广东口音还是北京口音的普通话,机器人都能清楚辨识,听懂你的话。
 
  试想一下,若干年后,你可以坐在办公室,一边通过摄像头监测机器人的工作情况,一边语音控制它们的行动。生产线上发生的任何状况,机器人都能迅速发现并向相关的工作伙伴反映。
 
  它还能自主学习你的每次指令,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就会主动解决,慢慢地它甚至可能成为该领域的专家。没错,在联网的状态下,它就像真人一样,与你实现无障碍对话。
 
  本次展会上,北京企业展示的图灵机器人或是未来工业机器人的影子。图灵机器人本身并非机器人,而是加载在机器人身上的,类似Siri的一整套语音语义系统,也是目前中文语境下智能度最高的“机器人大脑”,对中文语义理解的准确率已高达90%。
 
  这样的场景并不只发生在工业领域,你的家里分分钟可能多一位“家庭成员”。
 
  它是清洁工人,脚下的扫帚可以一边走路一边完成家中清洁;它是护理大师,红外线监测你的身体状况,随时为你添衣加被;它更是陪伴你的好朋友,一个人在外打拼感到孤单,它会跟你聊天对话,还能与你对唱共舞。
 
  “佛山在哪儿?”在“互联网+”前沿技术展区科大讯飞展馆内,有观众正向“小柔”机器人发问。十几秒后,它开始回答。
 
  “小柔”不仅能说会道,还能理解思考,是科大讯飞推出的全球首款智能语音机器人,也是中国“超脑计划”在尖端语音识别、人脸识别、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的阶段性体现。
 
  听说,“小柔”现在正反复学习阅卷答题,在接下来的三到五年内,它可能会成为不少学生高考的竞争对手,抢占北大清华名额。
 
  目前,机器人都是根据人预先设置的规则运行,这只是适应性生产,并不是真正的智能化。英国克立菲尔德大学智能制造中心主任菲尔·韦伯认为,真正的智能化机器人,并不是在人的指挥下运行,而是在基本运行规则的基础下,能够根据实际运行环境,自主对自身运行参数进行适当的改写,使生产处于一个高效率的状态。
 
 
更多>相关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