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终结者》系列电影的上映,就让人们对好莱坞导演的想象力大加赞服——施瓦辛格饰演的机器人,掏出霰弹枪朝液态机器人T-1000射击,身体被打穿了数个大窟窿的液态机器人,却能恢复原形“满血复活”。
这样看上去不可能的变形机器人,如今,却在中国科学家的手中,一步步接近现实。日前,由刘静研究员带领的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清华大学医学院联合研究小组,在液态金属机器方面取得系列突破。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看到可自由组装、变形的液态金属机器人出现。
偶然中的必然
因为制作出世界首个自主运动的可变形液态金属机器,刘静“火”了。
所谓液态金属,既可以是像水一样的流体,也可以是固体;既是导体,也可以变成其他材料。液态金属可以在人的身体里面作为骨骼。原则上,即便神经断了,未来科学家也可以用液态金属把断了的神经连起来。可以说,液态金属孕育着未来全新的机器。
“科学研究有不确定性,又有必然性。坚持,某时就会发现,科学青睐有准备的人,有准备就是要坚持。”在日前举办的中科院理化所公众开放日上,刘静的演讲引来众多小朋友围观。
刘静在实验室中给大家演示了这样一幕:电解液中,一滴液态镓基金属球可在吞噬一点铝后,以每秒5厘米的速度移动,并且形态可随槽道宽窄自动变化,蜿蜒前进。
那么,刘静是如何发现液态金属,或者说,是如何开始液态金属研究的呢?
早在1999年,时年30岁的刘静就被中科院理化所作为“百人计划”引进所里,彼时,他就开始了相关领域的研究。
“任何科研成果的取得,都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一定逻辑规律在内,基础研究尤其是这样。没有长时间的积淀和坐冷板凳,我们不可能有今天的成果。”刘静坦言,早在本世纪初,他们就一直潜心于液态金属的研究。尽管在很长的时间内,这一领域在国际上并非热点,“因为以往大家都注重于液态金属的物理特性,但对它的化学特性等都没有注意。”但刘静始终认为,液态金属一定有其广泛的应用前途。最终,科学之神慷慨地赐予了他们回报,给刘静及其小组带来了意外之喜——2013年初,世界首台电控的可变形液态金属机器在实验室诞生。
在进行一次偶然的试验时,刘静团队发现浸没于水中的镓基液态金属对象,可以在几个伏特的低电压作用下呈现出大尺度变形、自旋、定向运动。较为独特的是,一块很大的金属液膜可在数秒内即收缩为单颗金属液球,变形过程十分快速,而表面积改变幅度可高达上千倍。此外,在外电场作用下,大量彼此分离的金属液球可发生相互合并,直至融合成单一的液态金属球。
去年,刘静的成果发表在国外权威期刊上,引发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