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佳士科技  irobot  工业机器人  机器人  ABB  机器人产业联盟  发那科  库卡  码垛机器人  机械手 

深度分析 | 美的收购库卡背后:你须知的全球机器人专利布局

   日期:2016-05-21     来源:中国机器人网    作者:jinjin     评论:0    
标签:
 简要提示:

 

  1、库卡是谁:全球领先的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

 

  2、全球机器人市场:机器人四大家族仍是主要玩家,把控整体格局。

 

  3、美的企业布局第二跑道:机器人产业布局已久,以每股115欧元的收购报价明显高于市场对库卡同级别竞争对手的估值,但库卡若能与美的的“双智战略”。机器人产业布局合拍,这就不是一个问题,也不差钱。

 

  5月18日,美的集团正式对外宣布已向德国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库卡公司发出一项收购要约。以每股115欧元收购德国工业机器人库卡,这一出价较后者2016年2月3日收盘价溢价59.6%。

 

  这桩交易达成后,对库卡的估值超过50亿美元,是近年中国公司规模最大的海外主动收购交易之一。根据美的公告,收购达成后,美的在库卡的持股比例将达到30%以上,但美的无意取得绝对控股权。

 

  “对于美的来说,家电行业本身是人力资源密集型企业。未来,随着人力成本的上涨,用机器人代替人工会变得越来越普及。美的现在加码工业机器人领域,也是在为此做战略准备。”信达证券能源互联网首席研究员曹寅告诉记者。

 

  对库卡来说,与美的集团之间建立起更加密切的联系将有助于提高该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营收,而这个市场正是其增长战略的基石之一。

 

  用工业机器人代替人类,做有危险的事情、人类做不好的事情以及人类不想做的事情已经成为工业发展的趋势。对于工业机器人生产商来说,除了要掌握机器人领域里的核心技术,对于机器人技术的专利布局也是应对竞争的有效手段。

 

  此番,中国家电巨头美的对德国机器人巨头库卡的收购,可视为中国制造的一次转型与突破,如果收购成功,中国有望一举跻身全球机器人行业第一梯队。那么,全球机器人的版图是怎样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博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李萍就对工业机器人领域,尤其是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库卡、abb、安川、fanuc)的全球专利布局现状、在华专利申请现状以及主要竞争对手现状进行了研究,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揭示国内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政策建议。

 

  以下为李萍撰稿全文:

 

  1920年捷克作家描写了名叫“Robot”的帮人干苦力的机器,它是最早的工业机器人设想。随着科学技术发展,1954年美国戴沃尔最早提出了工业机器人的概念,1958年申请了专利,1959年在美国诞生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五十多年来工业机器人经历了可编程示教再现型机器人、知觉判断机器人、智能机器人三个阶段,应用领域也逐渐从工业生产的民用领域转移到军事领域。

 

  一、工业机器人领域全球专利申请概况

 

  截至到2014年7月,工业机器人技术领域的全球专利申请量已超过6万件,同族专利为3.5万余项。最早的专利申请出现在1958年,直到1985年后,专利申请数量才开始出现大幅度增长,主要原因是中国在1985年制定《专利法》后,工业机器人领域主要竞争对手十分注重中国市场,纷纷在中国进行专利布局。目前,工业机器人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期。


图1工业机器人技术领域全球专利申请趋势图

 

  从技术发展历程来看,工业机器人技术共经历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1958年-1969年)可编程示教再现型机器人:工业机器人领域的第一件专利是美国人乔治德沃尔在1958年申请,名为可编程的操作装置。约瑟夫英格伯格对此专利很感兴趣,联合德沃尔在1959年共同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称为Robot(中文译名机器人),即人手把着机械手,把应当完成的任务做一遍,机器人再按照事先教给它们的程序进行重复工作,主要用于工业生产的铸造、锻造、冲压、焊接等生产领域,特称为工业机器人。

 

  第二阶段(1970年-1984年)知觉判断机器人:这阶段的工业机器人是具有一定的感觉功能和自适应能力的离线编程机器人,其特征是可以根据作业对象的状况改变作业内容,即所谓的“知觉判断机器人”。期间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库卡、ABB、安川、FANUC公司分别在1974年、1976年、1978年和1979年开始了全球专利布局。

 

  第三阶段(1985年-至今)智能机器人:此阶段机器人带有多种传感器,能够将多种传感器得到的信息进行融合,能够有效的适应变化的环境,具有很强的自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自治功能。2000年以后,美国、日本等国开始了智能军用机器人研究,并在2002年由美国波士顿公司和日本公司共同申请了第一件“机械狗”(BostonDynamicsBigDog)智能军用机器人专利,2004年在美国DRAPA/SPAWAR支持下申请了智能军用机器人专利。

 

  1、工业机器人领域专利受理量国家/地区分布

 

  从工业机器人相关专利受理数量排名前六位国家/地区(专利受理机构,基于同族专利国)的排名情况可以看出,相关专利受理数量最多的国家/地区依次是:中国、日本、韩国、美国、欧洲专利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这也体现了中、日、韩、美是工业机器人的主要市场。


图2工业机器人领域专利受理量国家/地区分布

 

  2、工业机器人领域技术布局概况

 

  下图给出了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全球技术布局情况,专利大都分布在机械手的结构、控制、触摸、安全和程序控制技术,以及工业机器人的航道控制、自动控制、传输、多铰接爪臂技术。


图3工业机器人领域技术布局

 

  3、中国专利申请情况分析

 

  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于1972年,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72年~1985年的萌芽期;1985年~2000年的技术研发期;2000年至今的产业化期。


图4工业机器人在中国的专利申请情况

 

  目前我国已生产出部分机器人关键元器件,开发出弧焊、点焊、码垛、装配、搬运、注塑、冲压、喷漆等工业机器人。一批国产工业机器人已服务于国内部分企业的生产线上;一批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人才也涌现出来。部分军工企业、科研机构和企业已掌握了工业机器人操作机的优化设计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控制、驱动系统的硬件设计技术、机器人软件的设计和编程技术、运动学和轨迹规划技术等技术,某些关键技术甚至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在华专利申请数据显示,瑞士的ABB、日本的FANUC(发那科)、日本的YASKAWA(安川电机)、德国的kuka(库卡)已经在我国申请了大量专利,中国申请人集中在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昆山市工业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我国拥有技术优势的科研院所和企业反而不太关注工业机器人技术领域的专利布局。

 

  二、主要竞争对手概况

 

  在民用领域,国际上占据了工业机器人绝大部分市场的“四大家族”:安川、FANUC、KUKA、ABB公司,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了全球专利布局,并且逐年上升。同时,“中国增长”让全球领先的工业机器人巨头都把目光投向这块土地,不约而同的是,总部在瑞士的ABB、日本的FANUC(发那科)、日本的YASKAWA(安川电机)、德国的KUKA(库卡)都将其中国总部设在上海。目前,这四家企业在中国市场占有率总共达到八成以上,前三家在全球的机器人销量都突破了20万台。

 

  在军用领域,由美国政府支持的军用机器人开发商占据了全球军用机器人市场的85%,欧洲占据15%,而中国仅为0.1%。军用机器人领军企业General Dynamics市场占有率为27%,诺格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紧随其后。

 

  1、日本安川电机(Yaskawa)

 

  1915年合资公司安川电机制作所成立。安川电机自1977研制出第一台全电动工业机器人以来,旗下拥有Motoman美国、瑞典、德国以及Synetics Solutions美国公司等子公司,至今共生产13万多台机器人产品,而最近2年生产的机器人3万多台,超过了其他的机器人制造公司。2005年4月,该公司宣布将投资4亿日元,建造一个新的机器人制造厂,该公司每月工业机器人生产能力将达到2000台。安川公司在全球申请的机器人相关专利4505件,去掉重复的同族专利为1949项同族专利。


图5安川电机的专利申请情况

 

  2、日本FANUC

 

  日本发那科公司(FANUC)创建于1956年,是当今世界上数控系统科研、设计、制造、销售实力最强大的企业,研发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1/3/。1974年,FANUC工业机器人问世——基于伺服、数控基础,1976年投放市场。FANUC公司在全球申请的机器人相关专利5507件,去掉重复的同族专利为1476项同族专利。


图6发那科公司的专利申请情况

 

  3、德国KUKA

 

  KUKA公司成立于1898年,总部设在德国奥格斯堡,是为汽车制造、航天、能源及工业领域提供柔性自动化系统设备的公司。2000年9月,库卡自动化设备(上海)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04年7月,库卡柔性系统制造(上海)有限公司在上海青浦工业园成立。200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成立“KUKA焊接机器人智能化与工程应用联合实验室”。KUKA公司在全球申请的机器人相关专利2383件,去掉重复的同族专利为802项同族专利。


图7德国KUKA公司的专利申请情况

 

  4、瑞士ABB

 

  ABB是由两个历史100多年的国际性企业瑞典的阿西亚公司(ASEA)和瑞士的布朗勃法瑞公司(BBCBrownBoveri)在1988年合并而成,两公司分别成立于1883年和1891年。ABB集团的业务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拥有107,000名员工,ABB集团超过一半的营业额来自欧洲市场,近四分之一来自亚洲、中东和非洲,五分之一来自南北美洲市场。ABB公司在全球申请的机器人相关专利3389件,去掉重复的同族专利为923项同族专利。


图8瑞士ABB公司的专利申请情况

 

  5、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Boston Dynamics)

 

  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自1998年以来共申请专利8项,其中美国5项,日本1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项。其中一项发明专利US2004864715A是获得美国政府DARPA/SPAWAR计划支持,该专利权属于国家。该公司的主要研发团队人员有13人,核心技术研发人员是Playter Robert、Raibert Marc、Buehler Martin、Saunders Aaron,尤其是Saunders Aaron参与了波士顿动力公司近年的每一项智能机器人项目研发,是高级智能四足仿生机器人BigDog的研发核心力量。


图9波士顿动力智能机器人研发现状

 

  波士顿机械狗(Boston Dynamics Big Dog)是一种动力平衡四足机器人,由波士顿动力公司、福斯特-米勒公司、喷气推进实验室,以及哈福大学康德菲尔德研究站共同研发。


图10波士顿动力公司智能机器人产品与专利对应情况

 

  2002年7月申请的专利JP2002215591A宠物机器人揭示了波士顿动力公司最初的智能四足仿生机器人BigDog的技术来源,该专利显示相关技术是由日本SONY公司与波士顿动力联合研发,并由双方共有相关专利。该专利披露了采用螺旋式弹簧维持伺服电机与腿部末梢的线性关系,并给出了具体的实现方法与相关试验数据。

 

  三、启示与建议

 

  1、国内外工业机器人市场面临知识产权风险

 

  安川、FANUC、KUKA、ABB公司四大公司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了全球专利申请,分别于1995年、2003年、1985年、1996年开始在中国进行专利布局,尤其是KUKA公司在中国专利申请量最大。四大公司所申请的部分专利的技术特征与国内某些企业相关工业机器人产品类似,建议后续针对具体的产品做详细的专利侵权分析。国内大部分工业机器人相关技术还有部分处于研发阶段,一方面可以根据关键技术的专利现状进行规避设计或者调整研发路线,避免后续知识产权风险;另一方面可以针对具体的亟待的技术问题和难点在专利文献中寻找技术解决方案。

 

  2、工业机器人技术产业化应以专利为突破口

 

  从四大民用公司的专利申请趋势来看,每一次技术产业化的时间点都是专利申请量的峰值,尤其是日本企业。专利是产品进入市场的保护伞,专利申请的时间和地域选择与产业化发展方向密切相关。例如,日本FANUC公司在2003年以前从未在华申请机器人相关专利,主要是防止泄漏相关技术,但是于2003年在中国广州、深圳等地设立近十家分公司,同年就开始了在华地区的专利申请,专利申请量急剧上升,这样不仅可以保护自身产品,还能遏制竞争对手的发展。

 

  3、收购具有技术研发实力的公司是快速提升竞争力的方式

 

  收并购国内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较强的研发团队以及领先的市场地位的相关企业也逐渐成为国内企业快速提升规模、提升核心竞争力、快速完成国际化经营布局的重要途径,也是军工企业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产业快速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便捷之路。一方面可以直接获得大量专利,另一方面是可以获得具有研发实力的团队。例如,ABB公司从1987年开始的3年内收购了全球60多家公司,但是机器人技术方面并未快速发展,但是自从1998年6月收购AlfaLaval自动化公司,1998年10月收购ElsagBailey公司之后,机器人相关专利申请急速上升,自此开始保持了技术优势。

 

  其中,KUKA是德国公司,相较于美国、日本来说更易于技术合作,并且KUKA进入中国市场较早,可见其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度高,一开始进入中国是1986年赠送中国一汽工业机器人的友好方式。2008年KUKA与上海交大联合成立实验室,是比较有机会进行技术合作或者引进相关人才的。此外,KUKA在中国的专利申请量较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优势,与其联合可以避免更多的知识产权风险。

 

  4、工业机器人技术转化应用应关注“民转军”

 

  2000年后,美国逐渐开始将工业机器人技术转化应用到军事领域,并且在2011年发布了针对针对制造、健康护理/医药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三类机器人的国家机器人技术倡议(NRI),明确了美国机器人技术发展路线,但是在2013年发布的美国机器人技术发展路线图中新增加了航天和国防领域机器人技术发展规划。同时,美国在花巨资研究军用机器人时十分注重相关知识产权保护,例如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的发明专利US2004864715A显示,该专利已获得美国政府DARPA/SPAWAR计划支持,同时也规定其专利权属于国家;另一方面,美国的军用机器人研发采取多方合作,例如波士顿BigDog最初的技术就是来源于日本SONY公司与波士顿动力公司联合研发,从其他媒体报道显示,该型号还与福斯特-米勒公司、喷气推进实验室、哈福大学康德菲尔德研究站进行了联合开发。

 

  建议国内企业在工业机器人产业论证中开展完整的专利分析评议,开展关键技术的专利分析能够提高技术研发起点、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研究进程,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并进行再创新,从而快速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同时,掌握国外对标公司的专利布局、摸清型号发展与国外技术指标的差距,满足研发过程中对科技情报支撑信息的迫切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工业机器人产业领域技术优势和技术劣势,分析国外高新技术热点、空白点、发展动态和方向,为产业提出知识产权布局建议,为战略研究、项目论证、项目立项提供决策支撑。

 

  美的重价收购库卡,意欲何为?

 

  一、这是美的布局企业第二跑道的信号

 

  事实上,行业数据显示,家电行业机器人的增量需求空间比较大。据机器人行业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汽车行业的自动化比例达到了50%左右,3C类(包括家电)却只有14%。

 

  近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发展逐步陷入停滞期,怎么突破?这就需要企业布局第二跑道。而在白电之外,美的集团布局机器人产业,有先发优势,有利于抢占市场。

 

  美的认为,家电的未来一个是智能化,智能化到一定程度就是服务机器人,相关概念会比较模糊,目前的案例是扫地机器人,这就是一种结合。对于美的,家电的未来就是做家庭服务,所以服务机器人会非常重要,也是必须要做的。现在判断,服务机器人进入家庭还会比较早,除了扫地机器人,要么是技术上不过关,要么是成本太高,所以需要一些相关产业的积累先。

 

  中国制造的转型压力也很大,智能制造是大方向,需要产品一致性情况更好,需要柔性生产,这个过程中,智能化和自动化也都必须要做好。

 

  工业机器人会向自动化方向拓展,有可能诞生智能制造的板块出现,这个板块的技术会为家电发展打下基础。

 

  二、意在应对劳动力成本上涨,缩小成本

 

  美的集团认为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和人口老化的情况,使该市场具有庞大的增长潜力。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产业范围最广泛的“一般工业”。库卡同时表示,计划于2020年将中国市场的销售额由过去财政年度的4.25亿欧元,提高至10亿欧元。

 

  家电业资深观察人士认为,家电行业是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工成本占比较大。机器换人能在提升效率的同时,缩小成本。美的集团的机器人布局,有出于应对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原因。这几年人力成本不断提升,很多企业选择用机器人替代人工,家电企业尤其如此。美的从2015年开始,计划5年内用50亿元将生产线改造逐步降低人工使用程度。

 

  三、加快国际布局,定标年度业绩250亿欧元

 

  两个月之前,美的集团刚刚公布了拟以4.73亿美元收购日本东芝家电业务主体“东芝生活电器注释会社”80.1%股权的消息,当时,公告消息预计,美的集团对东芝家电业务收购将在2016年6月完成。

 

  而此番再度发起对德国库卡的收购,美的集团正密集加快海外布局。对此,业内人士认为,跟收购东芝白电非常不同,东芝白电依然是在行业内,而这一次,美的集团收购德国库卡,是跨领域的收购。

 

  美的的目标是,未来数年将整体销售额提升至超过250亿欧元,其中智能设备及服务机器人会为销售额增长带来巨大贡献。

 

  四、推进‘双智’战略,深化机器人产业布局。

 

  所谓“双智”,是指“智慧家居+智能制造”。对美的而言,践行“双智战略”不仅是要生产智能产品和提升制造水平,而且要直接进入机器人市场。具体来说,“智慧家局”和“智能制造”战略分别瞄向服务机器人市场和工业机器人市场。

 
 
更多>相关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