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机器人,大家的印象或许仅仅是科幻大片中的一个个印记,从为爱情坚守到底的瓦力到被称之为暖男的“大白”,从《人工智能》中那个为母爱走天涯的大卫、《机械公敌》中已经进化成人类思维的桑尼到《终结者》系列中施瓦辛格塑造的硬汉形象,机器人的概念,多多少少在我们脑海中还是以人为模板的一个印记的还原。但,让我们回到现实,机器人或许就不会显得那么的“人性化”和,它还仅仅是很大程度上让我们摆脱了枯燥、繁琐、费力人体劳动的机器。但在即将到来的人机共治时代,我们已经可以预见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将在它的承上启下中缓缓拉开。
百年前,雨果就预言,“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比起有待创造的东西来说,是微不足道的。”自上世纪60年代美国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诞生以来,机器人的前进历程经历诸多坎坷。从最初的被人嘲讽和讥笑到开始在工业制造领域初露锋芒再到如今的迅速崛起并日趋完善,放眼如今的世界制造业,机器人已经开始大规模应用在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成功改写了原有在工业、医疗等领域的工作模式和生产效率,越来越明显地成为未来工业制造的“垫脚石”和“推进器”。
谁占据了机器人产业的制高点,谁就能赢得未来制造业的主动权。在经历了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技术准备期、产业孕育期、产业形成期和产业发展期后,当前的机器人产业正在突破通往智能期的瓶颈。为迎接这一挑战,欧盟投巨资推进“第七个框架计划”和“地平线2020”项目,并于2014年6月推出了全球最大的民用机器人研发计划“SPARC”。德国的“工业4.0计划”、英国的“RAS 2020”以及法国的“机器人发展计划”;美国则在2011年6月推出“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旨在过发展机器人重振制造业;韩国已于2014年8月宣布了第二个智能机器人开发五年规划,也希望在机器人产业中占得先机。
机器人是镶嵌在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发展机器人产业需要深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底蕴,它涉及生命科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诸多基础科学和科技支撑。相比于发达国家,在机器人产业这个较为高端的制造领域,我们并没有太多的“先发优势”。尤其长期以来,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较为缓慢,机器人产业和研发脱节、没有长期稳定的运行机制持续支持机器人的基础研究。整体上看,我们的机器人生产企业规模还偏小,基础技术和人才队伍较少、市场占有率还比较低,一些关键元部件的品质与国际先进产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将成为机器人的最大市场,但我们的技术和制造能力能不能应对这场竞争?我们不仅要把我国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中国工业机器人的起步和示范应用,并不输于发达国家。我国制造业规模大、市场广、门类多、需求紧,在劳动力成本逐渐减弱的现实状况下,面对诸多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的工作环境,市场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将日渐变得紧迫。在庞大的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国产机器人水平正在迅速提升,在已有良好的基础上,我国机器人产业正面临一个快速发展和提升的关键期。
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迫切需要在引领经济新常态中转型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引擎。随着世界人工智能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创新融合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机器人产业也将随之而“水涨船高”。在《中国制造2025》中,机器人产业已经被列为重点战略。在难得的历史机遇面前,我们要牢牢以市场为牵引,聚焦机器人本体及关键部件、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软件包等重点方向,瞄准国民经济需求,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在前瞻性、基础性研究成果迭出的同时,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开发出一系列工业、服务、特种机器人,夯实应用创新平台,努力实现机器人产业在世界竞争中的“弯道超车”。
1911年8月,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曾写下了这样一段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它首先小心地探索大气层的边缘,然后将把控制和干预能力扩展到整个太阳系。”一百多年过去了,人类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这位科学巨匠曾经的预言渐次变成现实。站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交汇点上,以机器人科技为代表的智能产业蓬勃兴起,成为现代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祝愿各国科学家和企业家携起手来,共同推进机器人科技创新发展,为开创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未来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