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实际不能和“世界工厂”简单划等号,应以满足“中国需求”为主要出发点
■要真正实现转型,还需要培育政府定力、企业耐力和社会承受力
今年上半年,“中国制造”似乎依然没有摆脱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增速下行态势。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3月,在一季度创新低的基础上,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只有5.6%,比前两个月的同比增速还要回落1.2个百分点;
今年前2个月,与制造业关联紧密的铁路累计完成货运量也是同比下降,降幅则高达9.1%;
同样与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关联紧密的发电量日均产量指标则在3月也出现了3.7%的同比下滑……
如此表现,让外界的忧虑情绪不断加剧,甚至引发了“中国制造业正在崩盘”的市场猜测。
中国制造企业真的“哀鸿遍野”了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日前,记者深入粤、苏、浙、沪、闽、桂、渝等制造业大省(区、市),采访了多家一线企业和众多业内专家。
记者发现,当前中国制造业企业正处于“高原爬坡”阶段,虽面临下行压力,但依然在全球格局中占据主动位置、产业比较优势正在“汰旧换新”。
采访中,多数企业人士和专家认为:
当前我国制造业遭遇的困难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它的失误,而恰恰是因为它过去取得的巨大成功。
在汇率波动幅度加大、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升、全球市场需求复苏缓慢等表象背后,是我国制造业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已经让其自身所处的市场基础与社会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的客观现实。
能否让自身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根本转变实现磨合与对接,才是此轮“转型考验”的根本压力所在。
“有人欢喜有人愁”
在南方某市,当地政府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推荐一家用工人数高达7万的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但这家被政府视为“逆势发展典型”的港资企业负责人一见记者就大吐苦水,表示自己十分看好缅甸等地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未来两三年要么关厂不做,要么就把工厂整体迁移到东南亚去”,让陪同采访的地方干部颇为尴尬。
然而,就在“一墙之隔”的深圳,华为公司轮值CEO胡厚崑却向瞭望记者道出了另一番景象:这家全球顶尖的通信企业去年实现全球销售收入288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6%;净利润27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7%,比排名其后的爱立信、阿朗与诺基亚的总和还要超出一大截,“未来五年还有信心继续实现年均10%以上的稳定增长!”
记者在江苏、浙江等地采访也了解到,曾经陷入绝对低谷的光伏产业去年再次异军突起,不仅全行业实现扭亏为盈,一批优势企业还脱颖而出,位于常州的天合光能集团负责人向记者表示,预计今年企业产能可以占到全球的十分之一,“稳居全球首位”。
类似的情形并不鲜见,正所谓“有人欢喜有人愁”,低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倒闭压力大增和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逆势增长并存的现象,说明了一个道理——机会永远都有,关键在于如何抓住。
“总会有办法”,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正是抱有这样的信念,虽然不少企业眼下遭遇到困难,但对于未来依然保持着乐观心态。
在江苏徐工集团,副总经理李锁云掰着手指头向记者历数各种挑战与困难:产能高度过剩、市场需求不振、外汇波动加剧、一季度遭遇数亿元的亏损……但在遭遇空前压力的同时,徐工集团仍然咬紧牙关在巴西建起了制造基地,在德国、美国设立了研发中心。他说:“短期困难终究压不倒长期向好,熬过一时的亏损就会迎来长远的收益。我们认为‘中国制造’要形成新优势,就一定要参与国际竞争,开门搞研发、拼市场。”
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印建安也有着类似的感受。他谈到,去年以来,全国重化工业出现投资锐减态势,全球市场需求不足态势短期难以改变,加上欧元等部分货币对人民币贬值冲击,全行业尚未走出谷底,“但我们分析来分析去,还是觉得有机会、有出路,一是国家关注环保必然带来设备改造,二是‘一带一路’有着勃勃生机,我们已经在印尼谈了很长时间,打算依靠国内项目的‘走出去’实现用设备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