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陈士凯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把公司建立起来。
按照RoboPeak成立初期规划的路线图,创始人之一的陈士凯认为,他们已处于第三阶段向第四阶段过渡的时刻,即在能够自行设计复杂机械和软件系统后,做出一些独树一帜、业内领先的产品。
对此,RoboPeak已有了一个雏形:一款激光雷达。就是科幻片中常见的那种:能发出一道光,勾勒出整个房间的轮廓。再加上他们在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积累,陈士凯最终希望实现一款可接收语音指令、完成诸如打扫房间、递送东西等工作的智能家用机器人,且价格上人人可以负担得起。
“背后的技术核心,涉及室内路径规划和定位。现在谷歌等大公司都在研究,但由于成本和价格原因,这些技术还没应用到民用机器人上。”陈士凯对《时间线》说,“但凭借强大的软件,辅以较低成本的硬件,我觉得我们可以实现民用领域的商业化应用。”
接下来,就能拓展出无限的可能。比如基于“地上跑的”,是不是下一步就能尝试“天上飞的”?总之,RoboPeak的想法很多。
不过,一切的前提均是:一家正式公司的创立。“做到现在,我觉得我们一个最大优势就是坚持。虽然这说起来比较空泛,但实现它其实很难,不是所有团队都能做到的。”
“老”创客
创客文化在中国近两年才兴起,而RoboPeak却在四年前就已成立。那时,移动互联网行业方兴未艾,硬件复兴不见踪迹。RoboPeak的主创团队多在大公司里从事软件开发工作。
陈士凯说,创立RoboPeak是因为他们从小都喜欢机器人。另一个潜在原因则是,他们对软件业的未来失去兴趣:“那种工作都能想到退休前是怎样的,一眼就能看到头。”
所以,出于“做点不一样事情”的想法,几个关系比较好的朋友成立了这个有点兴趣小组性质的组织。一开始,团队成员就达8人之多。
很长时间以来,这的确就是一个连固定场所都没有的“兴趣小组”。由于成员每个人都有正式工作,RoboPeak最初规定的活动时间为一至两个月一次。但即使如此,因为缺乏经验以及成型的东西,聚会时大家只是讲些天马行空的想法。而更多成员加入,只是出于单纯的好奇,真正深度参与的其实只有两三个人。
实际上,RoboPeak有一个确定的发展方向:围绕机器人的相关项目。2010年,也就是RoboPeak成立的第二年,他们做出了一款较为简陋粗糙的大型机器人原型,还带着一款名为“心理魔方”的太阳能变色罐,参加了上海科技节。然而,就在大家参与程度稍微高一些的时候,包括陈士凯在内,很多人工作和生活都出现了变动,导致RoboPeak有一段时间基本陷入了停滞期。
这种时候,就要看RoboPeak的运作方式是否能消化这种短期动荡了。
RoboPeak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自己的革新,对现有的市场技术进行优化和降低成本。每年,他们都会出具一份年度报告,总结已有工作偏离计划的程度,并预判市场前景。在第二年的“开工饭”上,会讨论最近可以尝试的热点,以及之前项目的进展,然后再出具一份年度计划,细分到每个项目去执行。
按这种工作方式,2011年,待大家生活基本都稳定下来后,团队重新审视RoboPeak的规划。陈士凯等人都意识到,原来的方向不但不宜改变,且要严格执行。
这期间,一名团队成员介绍了曾在华为公司从事过硬件开发工作的刘义春加盟RoboPeak,此举弥补了团队在硬件方面的短板。加之团队在大型原型机上积累了一些经验,RoboPeak迎来了快速发展的转折点。
首先,RoboPeak对之前的机器人进行改进,希望做一款更小的原型。由于只是测试用途,RoboPeak直接将一块电路板当作这款名为RP Mini的机器人小车的外壳。通过蓝牙连接其专门开发的App,可对它进行编程和遥控。该机器人的“眼睛”能进行超声波测速,感应周边的障碍,并记住行驶轨迹。机器人上还有些传感器,实现方位控制、雷达扫描、测距等功能。
目前,RoboPeak基本保持每年推出一两款新项目的频率。去年,除了激光雷达外,它还和电商平台DF Robot合作开发了一款激光键盘的组装套件,并已在DF Robot上出售,售价49美元。今年5月,RoboPeak则完成了3D扫描仪的制作,后者由一个普通的电脑摄像头和一个激光器组成,通过相应软件,可将所要扫描的东西,在电脑里生成对应的三维模型并打印出来,误差在0.1毫米内。
如今,RoboPeak的核心成员有六位,四人专门做软件,陈义春与另一个同事从事机械和硬件方面的工作,大家每周聚会两三次。
通过之前的一系列项目的技术积累,陈士凯认为是时候开发成真正的产品了。况且,在软件上的优势,能使他们通过复杂的算法、合适的逻辑弥补廉价硬件的不足,让产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
成立一家真正公司的想法由此诞生。
踏上创业路
2009年,陈士凯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进入英特尔公司,次年跳槽至盛大创新院。他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工作到一定阶段后去创业,而相比英特尔,相当于企业孵化器的盛大创新院离市场更近,商场的血腥味也会更加浓厚。“我们会面临招人、公司立项、推广等一系列问题,对于我未来的创业很有帮助。”陈士凯说。
其实,仅靠团队业余时间工作,RoboPeak已能产生一些利润,本预计一两年后逐步变成一家公司。但就在去年,盛大的大规模裁员也波及到了陈士凯,他索性全职投入到RoboPeak的工作中。随着激光雷达原型的完成,他知道——创业的时间表可以提前了。
陈士凯认为,真正成立公司后,应该围绕一两个成熟产品线,深入做下去。他们选择了激光雷达这个项目。幸运的是,美国一家生产光电传感器的芯片公司,通过网络了解到RoboPeak,希望与他们进行合作,并承诺一旦产品获得批量生产,会为他们提供价格便宜很多的高质量芯片。
为了稳定收入,陈士凯设想,初期的消费者还是以公司为主。目前已有十几家公司与他们联系订单和样品事宜。随着创客生态圈的渐渐成形,诸如深圳的Seeed Studio这样的开源硬件制造商,也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而与软件的大规模投入不同,硬件创业因为只要卖出产品就能获得收入,对于融资,需求也并不迫切。据陈士凯透露,RoboPeak前两三年的总投入也就是两三千元人民币,全部来自团队成员自筹。
看起来,RoboPeak创业之路畅通无阻?
事实上,和踏上创业之路的创客们面临的抉择一样,陈士凯目前最大的难题也是解决“人”的问题。
这几个月,陈士凯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找每一个RoboPeak的核心成员“探口风”。“我们坚持到现在,其实大家慢慢也有了共识,每个人心里都不希望一直作为一个打工者的身份存在,都有创业的动力。”
目前,团队中做软件的四个人,均是在RoboPeak创立时加入。第一轮“口风”谈下来,有一两位成员已经许诺注册公司后会全职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