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的一个显着特征表现为劳动力密集型,而受技术进步及人口红利消失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目前正快步进入自动化升级转型时期,其中,自动化生产中占据重要一环的机器人产业在我国开始爆发式增长。从上而下的机器人产业投资热情正如火如荼,从行业联盟到产业园,从企业到协会,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然而,有业内人士指出,当前我国的机器人产业存在过热苗头,应该谨记光伏前车之鉴,确保其良性有序发展。
背景:需求强劲,市场前景广阔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近年来持续表现强劲,市场容量不断扩大。2010年,中国机器人市场销量为14,980台,2011年达到22,577台,同比增长50.7%。而据中国机器人网提供的最新统计数据,201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26,902台,同比增长19.2%。预计到2015年,中国机器人市场需求总量将达35,000台,占全球比重16.9%,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如果中国要达到和德国、日本相同的机器人密度,那么接下来几年里,将必须安装约100万部新的机器人,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过热苗头初现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地机器人产业园区项目纷纷上马,企业趋之若鹜投资行为频繁,市场格局乱象初现,展望未来三到五年的发展前景,业内人士深表忧虑。
(一)机器人产业联盟
目前,我国已经成立和即将成立的机器人行业联盟有两家。“中国机器人产业创新联盟”先行成立,这是由亚洲制造业协会、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等40多家科研单位和机器人企业共同发起,3月16日在京成立。该联盟以机器人、机械手为切入点,打造机器人制造的产业链,实现上下游一体化。在创新的基础上,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把创新联盟扩展为产业联盟。
其次是具有官方色彩的“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的指导下,国内外主流机器人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研究院所参与其中,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牵头,将于4月21日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