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节后“用工荒”再度袭来时,低端服务行业几乎都在为“招人”和“留人”所困。“虽说大批量的农民工要等过了正月十五才出门,但其中可能只有很小一部分人会投身家政、餐饮行业。”市农民工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赵建德直言,“用工荒”在元宵节后虽有改观,但不可能百分百填补缺口。
在连续两日关注节后“用工荒”的困局后,本报今天将目光聚焦于“破局”。面对家政行业“保姆荒”的现状,不少用人单位想方设法开展“创新自救”,通过技术革新、培训高端人才等方式寻找出路,政府部门则通过搭建平台为企业疏通招聘渠道。
破解之术1
进口高新设备推广“智能家政”
对于保姆荒的老大难问题,不少家政公司“穷则变”,不再把目光只放在低端劳务输出上,转而进口智能床、炒菜机器人等先进设备,走高端智能化家政路线。
来邦家政的负责人李荣透露说,现在很多保姆都不愿意从事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的老人护理。为此,他们和一家企业合作,打算引进智能床,一旦感应到老人要大小便了,就可以主动帮其排便。“智能床还可以设定时间,规定多少时间按摩一次。而保姆只需要定时给老人喂饭、洗澡就可以了。这种智能床+保姆的打包价为一个月5000元。”
位于杨浦的老人街打算引进日本进口的介护机器人和家庭陪护型智能机器人。老人街超市部经理边刚介绍说,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介护机器人最快可以在今年5月份运抵上海。
该机器人可以将半瘫痪的老人运送到指定的位置,比如帮助其上厕所,还可以帮老人进行坐、半蹲或者直立的动作等。它有两个灵活的机械手,只要老人的手指能动弹,就可以自主操作遥控器,即使没有旁人帮助也可以前进、后退、搬运、移动、升降。
最神奇的要数家庭陪护型智能机器人了,它的功能很多,可以陪老人聊天,记录老人的生活起居,播放音乐,帮老人量脉搏、血压、心电图、血糖等。“这款机器人和卡通人物差不多高。和春晚上有一个会唱歌跳舞的机器人一样,它也会跳很笨拙的舞蹈。只要提前录入数据,就可以进行1000~3000句日常会话,甚至还可以讲故事。”
如果遇到需要24小时陪护的老人,智能机器人将充当全天候保姆,老人在哪它就会跟到哪,实时记录老人的行踪。比如清晨5点会唤老人起床,7点提醒老人吃药,到了中午提醒老人该睡午觉了。
此外,针对白领的炒菜机器人也在网上热卖,外形像一台电饭煲。一家经营此炒菜机器人的电器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使用机器人后可以实现自动炒菜,无需人看管。只要将准备好的主料、配料和佐料全部一次投入,设定程序后,炒菜过程自动进行,无须专人翻炒或照看。“炒菜机器人销量很好的,一天可以卖掉几百台。平均三四分钟做一道菜。”
破解之术2
培训高端人才打造“中国菲佣”
应对招人难,一些家政公司还打算培养高端的人才。巾帼家政的董事长周珏珉透露说,今年他们准备进军高端市场,打造“中国菲佣”。
“我们想培训一批大专、高中学历以上的家庭助理。他们只要出培训费,通过层层考核后,就能保证每个月的工资在6000~12000元。这项计划主要针对的是外地留沪、找不到工作的学生。未来他们可以从事家庭管家、家教、家庭园艺、厨艺、办公等各种工作。”周珏珉认为,在大众心目中,家政从业人员的学历、素质都不高,但倘若能留住这批人才,就能相应地改变用工队伍的结构。
当然,不管是高端人才还是智能化机器,付出的代价都不菲。高级家庭助理的月薪高达万元。
破解之术3
物业错峰“出借”保洁工人救急
人手紧缺之下,不少物业公司也开始向业主提供家政人员的资源。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钟点工是“中介制”,那么由物业保洁工兼职的钟点工就是“合同制”。
“小区很多业主也跟我们反映,现在钟点工难找,希望物业能帮忙想想办法。”张先生是浦东一居民小区的物业经理,面对居民的强烈需求,他告诉记者,公司也在管理上进行有尝试突破。
“允许小区的保洁工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兼职做业主家的钟点工,哪怕是稍微占用一点上班时间打打擦边球,公司也都不计较了,但前提是不能影响本职工作。”张先生表示,如此既解决了业主的难处,又为保洁工增加了收入,可谓一举两得。“对我公司来说并没有损失,员工做得开心,自然就不会想到离职,对我们来说也是稳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