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入海
不到两周,5次下潜,5次书写纪录,探测深度不断延伸,深海梦想不断突破。
下潜至7000米,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标志着“蛟龙”载人潜航器集成技术的成熟,标志着我国深海潜水器成为海洋科学考察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标志着中国海底载人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马里亚纳海沟,中国“蛟龙”来了。
“蛟龙”海底作业
位于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征服这条海沟,“下潜至7000米,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标志着‘蛟龙’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也标志着我国深海潜水器成为海洋科学考察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技术力量。”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说,中国人“下五洋捉鳖”的夙愿终得实现,我国在由海洋大国转变为海洋强国的征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载人深潜事业和深海科学事业,7000米是一道至关重要的门槛,也是一个标杆。“蛟龙”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是中国海洋科技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就,标志着中国成为少数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关键技术的国家之一。它的意义还在于:这是深海技术发展的新突破和重大跨越,标志着中国海底载人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担负突破7000米深度重任的首席潜航员、“蛟龙”主任设计师,33岁的叶聪从7000米海底返回母船甲板后掩饰不住兴奋地说,作为研制和试验人员,“我为‘蛟龙’的表现感到自豪和骄傲。”
7000米海底,三名潜航员叶聪、刘开周、杨波一边体验着深海世界的奇妙,又十分冷静地按照预定计划,完成了坐底、拍摄海底景象、取水样和布放标志物等活动,取得了7000米海底的珍贵资料,验证了“蛟龙”在7000米级深度具备良好作业能力。
“蛟龙”示意图
“深度意味着广度,广度又代表了干活的能力。7000米不仅仅只是深度,而且也显示了我们干活的能力,深海调查研究的能力。”“蛟龙”总设计师徐芑南这样评价。
6月27日,在第二次的7000米深度——7062米的海底,“蛟龙”再次完成了坐底、水体取样、沉积物取样、标志物布放、摄像、照相、高精度海底地形测量等深海调查作业,全面验证“蛟龙”的设计指标和功能性能,证明这是一条可堪重任的“中国深海蛟龙”。
在“蛟龙”首次突破7000米的6月24日,中国人同时拥抱着梦想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当叶聪代表“蛟龙”潜航员在7000米海底向距离地球343公里的航天员问好祝福之后,圆满完成中国航天员首次手控交会对接的航天员们也在太空中向刚刚刷新纪录的“蛟龙”致以问候。相隔几百公里之间的海天互动,成了当天中国人最为难忘的一幕。因为这一刻,梦想既高且深,但它就在人们的身边。
从立项到突破7000米,“蛟龙”整整历时10年,采用集成创新技术路线,百余家科研院所集体攻关,攻克了潜水器本体、水面支持系统、潜航员系统和潜水器应用四大系统,具有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四大能力
毫无疑问,蛟龙号载人深潜器代表着深海高技术领域的最前沿:在世界上同类型的载人潜水器中具有最大工作深度——7000米;具有针对作业目标稳定的悬停就位能力;具有先进的水声通信、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测、高速传输图像和语音及探测海底小目标的能力;具有多种高性能作业工具,确保载人潜水器能在特殊的海洋环境或海底地质条件下完成保温保压取样和潜钻取芯等复杂任务。
“这是‘蛟龙’的四大标志性能力,它具备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工作范围几乎可以覆盖全球海洋区域。”无数个日夜守候在陆基保障现场的76岁“蛟龙”总设计师徐芑南说,这是一台采用多种高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集成起来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重大技术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