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制造全面由机器人替代的时代可能即将来临。《新产业》近日对代工巨头富士康国际(富士康集团旗下子公司)和比亚迪的上半年财报综合计算得出,富士康和比亚迪每月人均人力成本均已超过3500元,而比亚迪月人均成本更是迫近3900元。
“若生产流水线上的一线工人月人工成本突破4000元大关,中国机器人市场将有可能出现井喷。”
深圳众为兴公司一位中层对《新产业》表示,一台简单的机器人设备价格在20万元左右,一般可以替代生产流水线上两三个工位,机器人设备投入回收期将缩短至两年左右,“在这种现状下,很多工厂都可能选择机器人。”
或许正基于此,国内第一家以机器人概念上市的新松机器人在上半年财报中明确表示,公司已研制用于电器制造、计算机、机电产品和组件等方面的装配机器人,开始进军电子产业,而电子行业也将成为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仅次于汽车的第二大行业。
因为,随着人工成本上升,电子行业作为传统劳去年7月,富士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对外表示,富士康已有1万台机器人,2012年将达到30万台动密集型产业受到了很大影响,运用机器人节约成本和提升效率已成为必然。
“从去年开始,就有不少电子制造厂家出现采购工业机器人的意愿。”国际机器人巨头安川电机一位负责人说。
人工成本上涨
其实劳动密集型的电子行业采用机器人生产,还是源自于富士康集团。去年7月,富士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对外表示,富士康已有1万台机器人,2012年将达到30万台,到2014年机器人的使用规模将达到100万台。
《新产业》注意到,近两年富士康国际员工数量已开始持续减少。2010年底富士康国际员工数量还有12.67万人,到2011年底已下降至9.89万人,到今年6月底,人员再次缩减成7.55万人。
虽然还不能完全确定富士康员工人数快速减少就是机器人增加的原因,因为富士康国际近两年的业务发展正处于低迷期,但富士康国际员工人均成本的快 速上升,却是铁一般的现实。《新产业》根据富士康国际过往财报数字计算得出,2010年富士康国际员工月人均成本在2446元左右,2011年上升至 2911元左右,今年上半年更是快速增长至3519元左右。
相比之下,其竞争对手比亚迪同样夸张。2011年比亚迪员工月人均成本在3694元左右,今年上半年上升至3888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