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非标制造企业来说,每一款提供给对应企业的产品都是一次创新的过程。”在张云彦看来,非标设备的研发永远都是在路上。当公司占领了国内制冷压缩机去毛刺机九成市场的时候,新产品的研发也就迫在眉睫。和氏把目光瞄准了工业机器人行业。
“工业机器人的本质还是自动化加工设备,而我们在去毛刺机制造过程中累积了许多这方面的经验。利用这些技术基础我们的产品生产拓展到了非标工业机器人制造,2011年我们研发了第一台非标桁架机器人产品,到如今已有四五个系列。”张云彦说。
他介绍,桁架机器人主要指的是上下料机械手,主要应用于机加工领域,替代了传统的手工上下料,使整个生产过程更加安全,避免人体与机床的直接接触,可以极大地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工厂的产出效率和利润。“目前,三菱、东风日产等汽车企业都是我们的客户。”
和氏企业积极转非标工业机器人颇有成效,而旺磐则在高端五轴联动自动机床的基础上开拓非标领域市场。“国内的机床行业市场依旧是被HAMUEL、HERMLE、DMG、LIECHT等所占领,国内突出的沈阳集团等企业的市场份额依旧较少。有技术无市场也是国产机床行业面临的尴尬之一。”谭镇弘说。
如何破解市场垄断?谭镇弘认为旺磐应该走机床“量身定做”这条路子。近年来,旺磐在自主研发的高端五轴联动自动机床基础上,成功研制了五轴联动鞋模机,该机器可以提升鞋模制造效率一倍以上,降低80%的人工需求。如果实行整厂投用,可为一个400人规模的鞋厂每年节省超过200万元的费用。
“依托这款集鞋模制造所有流程于一体的鞋膜机,我们可以重塑传统鞋业模具制造生产线,使其高度智能化、集成化,降低鞋类制造企业在国内越来越高的人工、土地厂房成本。”谭镇弘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已有多家鞋业生产企业有意向引进该产品。
瞄准整体化智能制造生产线
企业起步时,和氏致力于提升金属加工成品最后一环,以去毛刺机为主打产品打出行业单打冠军。10年过去,和氏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希望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向去毛刺机和智能化生产设备领域的最新技术和行业发展前沿进发。
“相比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来说,我更希望被称为智能装备制造方案提供商,这也是和氏未来发展的方向。”张云彦说。
据介绍,2014年和氏重点围绕去毛刺抛光机系列及机器人装配线系列开展业务,并积极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发展了30多家新客户。在全国工业发达地区已基本完成销售渠道的布局;同时,通过网络及展会的方式积极开拓国外市场,为公司的产品走向国外奠定了基础。
“和氏这里一年快速完善的销售网络和暴增的客户群,印证了当前国内制造企业对‘机器换人’的需求。但同时,与市场接触越多也越来越感受到巨大的行业竞争压力。和氏不能做一家单纯的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要有自身独特优势才能在市场立足。”张云彦说。
在他看来,根据非标自动化设备需要“量身定做”的特性,和氏计划进军智能制造生产线全厂解决方案市场。据介绍,和氏目前主要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一台或几台设备的具体设计、使用、维修升级的整体方案,而智能工业生产线全厂解决方案则更进一步为具体生产企业的整厂改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设备种类、布局、调试、维修升级等服务,减少制造企业人力、土地等成本。
“我们希望能抓住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智能制造发展的良机,进一步加快公司的业务布局和技术研发,推进公司的快速发展。”张云彦表示,随着制造企业生产模式从自动化向智能化的转变,未来整体化智能生产线将将成为工业机器人企业竞争的重点。
据介绍,和氏正在不断扩展技术研发团队。目前,和氏40%以上的员工都是工程师,从事研发类工作。研发部门也从最开始的1个扩展到了7个,覆盖去毛刺机、工业机器人、智能生产等多个领域。强大的技术团队也为企业累积了技术基础,和氏已拥有30项注册专利、3项设备软件控制系统技术,其中仅去毛刺机就拥有超过10项的专利。
“机床+3D打印”或将引领新风
多年的技术累积,让旺磐成为了国内极少数拥有高端精密机床研发和生产技术的制造企业。然而,国外机床在市场上常年垄断也让旺磐的产品市场难以打通。寻找颠覆式的“创新”力量和产品也成为了旺磐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
没有市场那就创造市场。一方面,旺磐细分机床研发应用领域,为鞋业模具、手机外壳模具、汽车外壳模具等行业提供“量身定制”的生产方案,最大化地提升客户企业的生产效率,压缩综合成本;另一方面,旺磐开始寻求打破市场的技术方案,将发展指向机床与3D打印技术的叠加运用上。
在许多行业人士看来,3D打印是另外一种数控机床。机床类数控加工中心是切削多余的材料,3D打印机是堆叠需要的材料,两者不同的加工方式是其最大区别,而3D打印的材料运用则更加丰富,大大拓展了材料加工的空间。机床是制造业的母机,若3D打印技术能融入机床领域可谓是如虎添翼。
“旺磐从事非标机床领域需要根据客户要求进行功能定制,随着3D打印技术的引入,或许会形成‘人人买机床,人人来加工’的大众制造格局,新的市场格局必然洗牌,也为国产机床行业带来了新的突破口。”谭镇弘说。
值得注意的是,3D打印技术在我国工业零部件制造方面得到一定应用,但尚未进入大规模工业应用。机床与3D打印技术的结合都在探索阶段,目前市场还未有成熟产品,这也意味如果国内企业将有极大的市场开拓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