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佳士科技  irobot  工业机器人  机器人  ABB  机器人产业联盟  发那科  库卡  码垛机器人  机械手 

世界工厂制造业星火燎原 “机器换人”后再出发

   日期:2015-07-13     来源: 南方日报    作者:OCY     评论:0    
标签:

  作为广东省起重机械设备生产企业三甲的东莞市台冠起重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当时也面临困境。台冠总经理唐来森表示,2008年的金融海啸使得当时的起重机行业一片低迷,为了摆脱困境,他们开始加强和国内着名高校产学研合作,引进行业知名专家来加强企业研发能力。拥有优质产品的台冠在危机中找到新一轮的发展机会,在市场上树立了高端品牌形象,除了占领东莞近70%的市场份额外,还立足珠三角,面向全国,并成功打进了印度、墨西哥、越南、泰国、菲律宾、印尼等国际市场,年产值正式迈入亿元行列。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大朗装备制造业与毛织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大朗“三大支柱”产业。2011年,该行业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70家,总产值高达115.4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29.5%。2012年在1—10月大朗全镇工业总产值330亿元中,装备制造业更是贡献了115亿元。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数量达到1600多家,从业人数约3万人,主要生产数控机床、数控织机、工业起重机、精密模具、塑胶加工设备、精密紧固件等。
 
  装备制造业成大朗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大朗装备制造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如今拥有企业1600多家,涉及数控机床、自动化机械、精密模具、注塑辅助设备等领域。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大朗响应市委、市政府“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号召,把握时机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地引进一大批资金雄厚、投资规模大、投资期限长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大朗装备制造业早已驶入“快车道”。
 
  进入新世纪,大朗投资环境日臻完善,该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拉长产业链,着力引进一批装备制造业优势企业,优先发展成套装备制造业产业项目。
 
  如今,装备制造业能成为大朗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并非浪得虚名,紧紧依附在这枚齿轮之上的,有全球最大规模的自动化机械手臂生产“王国”—艾尔发自动化机械有限公司;有全球产能首屈一指,配备了一整套完备先进的生产、加工、装配及检测设备的东莞信易电热机械有限公司。以及东莞明利钢材模具制品(环球机械)有限公司、东莞市台冠起重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等一批重量级的明星企业。
 
  这些企业就像是黄金齿轮上的一枚枚小齿轮,共同组成了大朗镇发达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成为各自行业的标杆与先驱。
 
  样本

  A、东莞明利钢材模具制品有限公司

  年产值已达3亿元
 
  大朗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代表之一,东莞明利钢材模具制品(环球机械)有限公司属于明利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主要生产注塑模坯、模具、配件及五金塑胶机械、三轴以上联动数控机床。总公司创立于1940年,1994年便在大朗镇高英村建立厂房,厂区总面积40000平方米,年产值已经达3亿元。
 
  “模具被称为”现代工业之母“,模具生产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区域制造业水平的重要尺度。”明利公司董事副总经理阮文德说,现代制造业中,70%左右的零部件都需要依靠模具成型,换句话说,没有高水平的模具业,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制造业。“国外企业中,模具车间是”秘方车间“,外人是不能随便进入的”。
 
  众所周知,模具为单件生产,且有着特定用户,其流程特点为参与产品(模具制件)设计,每件模具产品复杂,加工程序量大,单价高。尤其是模具在制造过程中,需按照用户要求进行创新和改型结合的设计,在安装调试的整个流程中也要不断修改与调整,其适时监控显得极为重要,这就对模具加工设备、测量设备提出了特殊要求。
 
  为了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明利公司在2007年就增加投资3000万元,用于购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由于产品的大型化、复杂化,以及模具制造技术的固有特性,大型模具的金属切除比率(需切除的钢材数量与消耗的钢材原材料数量之比)比中小型模具要高得多”。
 
  明利公司工程部高级主管谢林平说,该公司重点进行的高效金属切除技术改造主要有两方面内容,就是粗表面加工技术改造和粗腔加工技术改造。“粗表面加工技术改造,就是重点引进日本日立牌高进给ASF型平面铣刀系统和订购与日立牌高进给ASF型平面铣刀相匹配专用铣床;粗腔加工技术改造,重点引进日本TUNGALOY新型刀片及其切削技术和订购日本TUNGALOY新型刀片及其切削技术相匹配专用数控铣床。
 
  “明利公司在进行高效金属切除技术改造的同时,还进行复合加工技术改造,这包含两方面内容,一个是引进五面加工技术,另一个就是卧式数控铣床增加深孔钻功能,即铣钻合一。”据谢林平介绍,五面加工技术即在一次装夹工件时就能完成五个面加工的技术,这一道工序可完成原来八道工序的加工,节省七道工序的辅助加工时间和七次工序周转时间,预计可节约大约5%的加工成本和大约10%的加工时间。
 
 
更多>相关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