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产业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
我国具备了一定的机器人研发基础和产业化条件,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面临不少严峻挑战。
首先是产业技术基础薄弱,国产关键零部件在可靠性、精度及使用寿命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我国的机器人企业多为加工组装,缺乏关键核心技术。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控制器等关键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如精密减速器几乎被日本的帝人、Harmonic两家公司所垄断,售价居高不下。
其次是人才缺乏。我国即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需求国家,但相关专业的人才缺口仍然巨大。
据不完全统计,一台工业机器人需要3到5名相关的操作维护和集成应用人才,根据abb、首钢莫托曼和日本发那科(fanuc)三大机器人公司的数据,目前,仅苏锡常地区使用工业机器人的企业就达3000家以上,工业机器人相关技术人才缺口超过2000人。我国制造业主体还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一线工人文化素质普遍不高,难以适应工业4.0时代的数字化控制。
最后,中国工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不少产业仍处在工业3.0,甚至工业2.0阶段,不但核心技术有待提高,技术路线和标准也有待统一。我国工业机器人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公共服务平台、标准体系、市场培育、第三方评价体系、财税金融政策扶持等许多环节上明显滞后。
突破:后来居上智造先行
“工业4.0”对任何国家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中国来说则更是任重而道远。面对种种困境,国内厂商应该如何去做呢?
首先,加强研发能力,力争实现关键零部件的逐渐自主化,摆脱对国外高价部件的依赖。据了解,机器人的整个研发过程有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器件购置、本体加工、集成测试、系统应用等环节。而高性能机电器件与整个机器人研发过程的各个环节密切相关。就机器人产品而言,其主要的高性能机电器件包括高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等。
其次,加强机器人领域的人才培养。关键技术的需要研发人才,实际运用需要操作人才。企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成为创新主体。机器人技术难度高、风险大,国内外经验都表明,仅靠企业是无法实现机器人技术跨越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依托国内有基础、有实力的核心研发队伍,建立多层次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机器人技术创新体系。按产业链要求实现创新价值链的有效整合,是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最后,产业协会要呼吁国家各相关部门给予支持。对此,工信部日前已经作出安排,将积极争取有关政策,支持机器人的研发、推广应用,以及标准体系建设。目前,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始关注这个行业,“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也被许多地方政府纳入了“十三五”发展规划之中。
总之,我国企业完全有机会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快速布局,尽快培育具有自主品牌的工业机器人产品。机遇与挑战并存,国内机器人企业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优势,将细分化的技术做专做精,以迎接机器人智能制造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