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之父”安迪·鲁宾(AndyRubin)现在已经出任谷歌机器人项目主管。有报道称,他已经开始与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洽谈新的自动化技术。
“看看谷歌在手机市场的作为,”阿特金森说,“他们开发的Android是一款廉价、易用、容易传播的系统。总的来说,机器人领域还没有实现这一状态。”
从谷歌和富士康最近启动的一系列机器人项目来看,他们的合作并不出人意料。谷歌近几个月已经收购了多家机器人公司,而富士康也从2012年就开始在旗下的工厂中批量部署机器人。
去年,这家台湾代工巨头宣布,计划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投资4000万美元建设机器人制造设施。郭台铭则表示,富士康希望参与到美国制造业的复兴计划中去。
这场复兴计划最终能否开花结果还有待讨论,但自动化制造的成本的确正在降低。咨询公司麦肯锡2012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自1990年以来,自动化劳动力相对于人工劳动力的价格已经下降了50%——研究人员预计,这一趋势有望延续下去。
让制造企业脱离亚洲并非易事——尤其是对科技企业而言,它们都高度依赖紧密整合的中国供应链——而自动化对美国就业市场的影响至今仍不确定。
自动化制造的支持者承认,某些岗位可能会被机器取代,但他们坚称,长期利益远超短期损失。他们认为,强大的制造业将提升生产效率,并促进本土需求,从而为被机器取代的工人创造全新(但有所不同)的就业岗位,甚至有可能拉平美国的贸易赤字。例如,当电子和汽车产品的本土化生产比例加大后,对技术员和机械师的需求将会增加,而最适合从事这类工作的仍是人类。
尽管机器人将在制造业中占据多大比例仍然有待观察了,但阿特金斯等人却表示,这一领域无疑已经进入转型阶段,其中涉及的种种问题也十分复杂,远不是“要机器人还是要就业”这么简单。
“这并非我们面临的真正选择。”他说,“我认为,我们面临的选择是:究竟是放任我们的制造能力及其附带的工作岗位继续流失,还是掀起一场更具革命性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