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佳士科技  irobot  工业机器人  机器人  ABB  机器人产业联盟  发那科  库卡  码垛机器人  机械手 

看浙江企业机器换人转型升级

   日期:2013-04-15     来源:杭报在线    作者:陈华     评论:0    
标签: 机器人
 
  机器带来高品质
 
  用机器更划算,企业何乐而不为?但对那些不够“机械”的工序,能实现机器换人吗?
 
  印染行业便是普遍被认为较难实现自动化的行业之一。调色、印花、制版等工序的质量与操作工人的经验技能密切相关。在印染企业集聚的绍兴,往年正月里多数企业用工一般都缺一两成,影响正常开工。但今年春节后企业大部分开工正常,似乎不那么缺人手了。
 
  绍兴县印染工业协会秘书长陈泉生告诉记者,近一年来他接待了好些外地印染设备厂商。江苏的一家气染缸厂商告诉他,去年售出的几万台设备大多数卖到了绍兴。
 
  浙江红绿蓝纺织印染有限公司的印染水平在业内有口皆碑,加工费要比同行高出两成,订单还不愁。董事长陈宇鸣带记者走进公司的一个数码印花车间,车间里的设备像台大型打印机,白坯布进去,印花布出来。陈宇鸣说,这设备就是接单的实力保证。
 
  8年前,他请日本专家为企业管理开药方,起初还想不通专家为什么建议“能用机器完成的就尽量用机器”。当时在他看来,应该是尽量用人工才有成本优势。但考虑到专家的“分量”,他还是决定先试一下,试过后才庆幸自己试对了,不但印染操作工减少了四分之一,更重要的是品质大变样了。
 
  尝到机器换人的甜头,公司斥巨资与日本一家企业合作研发网印数码印花技术,对设备进行改造,实现了数码印花技术在传统印花设备上的应用。现在数码印花成本仅为喷射印花的10%,产品附加值却是普通印花的3至5倍,今年企业销售收入有望再增两成。
 
  也正因为是用德国产的先进机器,“诺布尔”接的订单都是每件超过25美元的高档订单。去年尽管羊毛价格上涨,但企业利润还是比上年增加了3%。凭着这些织机,朱飞龙足够自信,公司织出来的毛衣,质量能超过“意大利制造”。
 
  升级步入快车道
 
  “以前政府是想方设法引导企业搞技改、换装备;现在是企业追着我们问什么设备好。”黄和庆说,他在与企业家交流中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由此调整发展思路。
 
  去年营收不过两亿多元的“正庄”,居然专门新设了一个自动化制造部门。目前喷雾器泵心等主要部件还是非标准件,自动化难度可想而知。
 
  童雪锋说,起初“正庄”把某个生产环节自动化改造的意图告诉设备厂商,但设备厂商常常不得要领,最后还耽误了生产。于是,企业决定自己组建部门开发、制造自用设备,由此成为国内同行中第一家自己开发设备的企业。
 
  3年前,看到机器换人大趋势的陈宇鸣与日本合作伙伴一拍即合,进军印染机器人领域。一家欧洲印染企业向他们订制的机器人,如今开发已近尾声。“这样的机器人目前投资较高,国内市场一时难以全面推开,但未来一定是方向。”陈宇鸣对这点自信满满。
 
  绍兴百丽恒印染有限公司去年通过机器换人省下了20%的人工。董事长沈子平回忆,当年下定决心要控制一线工人规模,是到日韩印染同行参观之后。同样规模的企业,日韩同行员工数量只有国内的一半左右。他认为,国内企业不能只盯着国外先进企业做的产品,也要学习他们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这也是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
 
  在省经信委技术改造处处长诸葛建看来,浙江制造的低成本优势已经不再。转向技术优势,从资本、人才等要素看仍需一定积累期。但机器换人,正是当前中小企业易学易用、见效快的升级捷径。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投资机器不仅仅是资本投入,如果忽视员工素质的提升,也会限制机器换人红利效应的发挥。“设备购买时的选择,购买后的调试、使用和日常维护,都对员工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升劳动者素质,将是机器换人后的又一个新课题。”沈子平告诉记者。
 
  省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兰建平认为,在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型中,简单重复的工作在急剧减少,企业规模不再由员工数量决定。机器换人要求一线生产员工必须尽快向驾驭知识的生产者转型。
 
 
更多>相关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