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挑战与机遇
相对于国际机器人四大巨头,我国机器人制造产业主要存在技术和销售渠道布局两大短板。
首先,技术软肋主要表现在电机技术和加工工艺两方面。国内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如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器等制造技术不达标,严重依赖国外进口,机器人生产成本增加直接导致价格竞争力不足。其次,销售渠道布局落后,国内相对成熟的部分机器人生产商只有寥寥几个办事处,并采用厂家直销模式;而发那科、abb等采取经销商代理模式,ABB的国内经销代理商就达几百家,差距可见一斑。
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先天不足,开始加大政策及资金扶持力度,大力推动本土机器人技术的研发和实际应用,努力缩短国内外差距。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投资建立了9个机器人产业化基地和7个科研基地,包括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新松机器人公司等,但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应用数量仍然偏少,国内各地也在大力投资机器人产业建设。
以上海为例,2012年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正式获批并揭牌,该园区计划实现机器人为主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集群。根据规划,该园区到2017年要引进国内外机器人制造相关企业机构600家,计划招商引资额度达到200亿元,力争成为中国智能装备制造业的示范基地。
强敌压境,本土工业机器人产业绝地反击正在展开,期待有一天,我国的机器人品牌也能跻身豪门俱乐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