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龙老师说:中国机器人应用端已经碾压美国,可能复制新能源汽车的成功路径。
但,作为一个跟踪智能制造板块多年的老股民,我必须说这个判断既让人热血沸腾,又需要冷静思考。
先说说这个"应用端碾压"的论断
杨老师提到的商场、医院场景确实不假,但真相往往藏在细节里。我查了下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最新数据,2024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人28台,美国是15台。但工业机器人领域,我们每万名工人拥有322台,德国、日本都在400台以上。这说明什么?我们在消费端确实领先,但工业领域还有差距。
说到全产业链优势
这确实是中国制造的杀手锏。我在深圳参观过几家机器人企业,从减速器到伺服电机都能找到本土供应商。但有个残酷的事实:高端谐波减速器进口比例仍高达65%,核心算法工程师的薪资比美国同行低40%。希财课堂的舆情宝的产业链分析报告显示,国内机器人企业研发投入占比平均只有8%,而国际巨头普遍在15%以上。
美国自毁长城这事倒是千真万确
特朗普重启的关税政策让硅谷叫苦不迭,波士顿动力的最新财报显示其亚洲订单骤降37%。但别高兴太早,人家在脑机接口、柔性抓取这些前沿领域,专利数量仍是我们的3倍。这就好比田径比赛,我们在竞走项目领先,但人家还在百米冲刺的赛道上狂奔。
杨老师提到的新能源汽车类比很有意思
我翻出2020年的研报对比发现,当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5.8%时,产业链估值水平与现在机器人板块惊人相似。但有个关键区别:当年我们有完整的锂电产业链,而现在机器人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率才刚过50%。这也是为什么我最近用希财课堂的舆情宝监控机器人板块时,特别关注"关键部件突破"这类消息。
资本逃离美国
说到资本逃离美国,数据确实很震撼。EPFR统计显示,过去三个月有超过120亿美元从美股科技板块流出,其中23%流向了A股和港股。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资金更偏爱确定性高的消费电子,对机器人这类高波动板块配置比例不到5%。这说明国际资本比我们想象的要谨慎得多。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中国制造正在上演的逆袭故事确实激动人心,但投资不能光靠情怀。你们觉得机器人板块会不会复制新能源车的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