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拥有科研和制造优势,但湖北工业机器人产业,会否在产业井喷发展期落后于人?
一批新兴的工业机器人研发制造企业,寄托着奋起直追的希望。
从30台到400台,飞涨的订货单让武汉奋进电力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击水始料未及:“我们公司主要生产电力方面的相关产品,进军工业机器人领域只是为了圆儿时的一个梦,真没想到产业发展得这么快!”
武汉汉迪机器人科技公司厂房里,工人们争分夺秒。“我们自己的生产线都急需工业机器人。”公司副总经理郑涛说,去年产量是100台,今年的目标是600台。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公布的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的数量)数据显示,日本以306台遥遥领先,世界平均值为51台,而中国大陆仅为15台。“预计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报告说。
制造业企业招工难,使工业机器人产业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去年12月,工信部发布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到2020年,机器人密度达到100以上。该意见还指出,“建立产需对接的长效机制,通过发布供需信息、供需现场对接、工艺技术培训等工作,推动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的市场应用”。
目前,武汉富士康、神龙汽车等企业正加大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力度,“用机器人代替工人”正渐渐被人们接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科创局局长李世庭表示,东湖高新区拥有工业机器人研发、设计、制造和下游应用单位接近40家,正筹建全国首个工业机器人孵化器,推动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力争通过3至5年努力,使光谷工业机器人产业进入国家新兴产业第一阵营。”李世庭说。